English

求真务实识高见深

1998-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周恩来大事本末》一书,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出版的重点书。此书刚一出版,即受到读书界的热烈欢迎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全书约80万言,分八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周恩来一生波澜壮阔的革命业绩和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高山仰止的品格。全书充分运用第一手文献资料,十分讲究史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同时采用“本末”体编写,注意所记事件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因而又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评析精当,是一本了解总理生平伟绩、学习总理高尚精神,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此,本报特选登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正润等同志的几篇文章,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和阅读本书。

周恩来,作为一个名垂千古的世纪伟人,不仅以其丰功伟绩在祖国大地上建筑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而且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研究周恩来,学习周恩来,将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江苏教育出版社在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隆重推出了《周恩来大事本末》一书(以下简称《本末》)。这是一部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于一身,融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反映周恩来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的力作,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周恩来、学习周恩来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史料丰富,在迄今所有研究周恩来的著作中,除一、二种外,少与伦比。

《本末》作为一部全面反映周恩来生平重要事迹的巨著,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洋洋洒洒八十万言,从童年生活、青年立志写到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的艰苦斗争,写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顽强拼搏;从政治、经济写到宣传文化,从军事、外交写到统一战线、党建党务,真实具体而又生动形象地记述了周恩来波澜壮阔的一生,再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艰难历程,反映了周恩来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领域的重大建树。读了《本末》之后,我们心目中的周恩来的形象更加高大、丰满,光彩照人。

二是史料真实,几乎都来自原始文献和档案。

真实是传记作品的生命,只有掌握了真实的史料,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科学的评价。《本末》一书的编著者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和《党的文献》杂志编辑部的部分研究人员。特殊的身份,有利的条件,为作者真实地反映周恩来的丰功伟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前人的研究成果),怀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鉴别、分析、研究,力求资料的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周恩来是一位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他的历史,他的革命实践和理论,是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对他生平业绩和思想理论的研究,与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末》作者融汇了传记和史书的双重特点,把周恩来生平事迹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中来认识和阐述,使历史的真实和逻辑的真实得到高度的统一,使人们通过周恩来的斗争事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有了更加深入、更加真切的了解。

三是史料新鲜,相当一部分为新解密的文献,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和运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于周恩来的研究在1976年以前几乎还是空白。此后,出现了大量回忆和研究周恩来的文章和著作。但由于周恩来的活动与党和国家的许多高级机密相联系,许多有关周恩来的史料一直鲜为人知。《本末》一书充分利用新近解密的文献档案,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资料,大大地充实了周恩来研究的内容。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申报》等报刊上假借“伍豪”(周恩来的笔名)名义刊出一则“伍豪等二百四十三人脱离共党启事”,企图以此诬蔑周恩来、瓦解中共地下党组织。文革中,江青以此事大做文章,妄图整倒周恩来。《本末》以已解密的文献为依据,在《政治篇》专设“澄清所谓‘伍豪启事’事件”一节,详细披露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维护了周恩来的形象,揭露了江青、林彪等人的险恶用心。

此外,在《领导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支持邓小平领导进行各项工作的全面整顿》等章节中,亦有不少首次公开发表的史料,反映了周恩来与“四人帮”一伙进行艰苦斗争的曲折过程。

四是有史有论,史以述事,论以见识,述事精微,识见高深,有较高的学术性。

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除了应有真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情节外,还应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本末》一书在以高远的立意编排史料,反映周恩来生平事迹的同时,夹以恰当的评议,展示周恩来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风范,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学术性。例如,《立志篇》之“进入天津南开学校”一节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周恩来在南开刻苦求学的过程时,不时画龙点晴式地加以评点:“他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尽管他品学兼优,各项活动中都是积极分子,但周恩来从不骄傲,从来不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再加,《宣传文化篇》的“在广州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一节,具体记述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强烈反响,着重阐明了周恩来关于“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的思想,最后以“周恩来摘掉的是一顶帽子,换来的却是愿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几百颗火热的心”作结。这样,不仅正确地宣传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而且显现了周恩来的远见卓识和广阔胸襟。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江苏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